
中新网浙江新闻1月16日电(记者 胡丰盛 施紫楠)“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乡村教育振兴。”浙江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浙江省人大代表、湖州师范学院院长张立钦直言,目前在基础教育领域,“乡村弱、城市挤”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培养乡村优秀教育人才、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迫在眉睫。
近年来,浙江教育事业蓬勃向上,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城乡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师资力量存在差距等问题依然存在,严重制约乡村教育发展。

作为一名从业数年的教育工作者,张立钦认为,当下要解决“乡村弱、城市挤”的现状,必须做到两个词:质量和公平。
如其所言,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不仅能够补上“乡村弱”短板,更能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而乡村学校如何补齐短板?张立钦认为,这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的支撑,还需学校在“软件”上进行升级。良好的教学环境、认真的办学态度及不输于城镇学校的教学质量,都会吸引不少师生“回流”。
“此外,乡村教育还涉及到国家的精准扶贫。与经济扶贫和产业扶贫相比,智力扶贫显得更为重要。”张立钦说,为此早在2014年,湖州师范学院就开始开展“农村教育与新型农民培育研究”,加大对基础底层的人才培养。
2020年1月4日,浙江省首个“乡村教育研究中心”在该校正式挂牌成立,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乡村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为全省提供有效政策建议。

当下,随着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日益迫切,与之相适应的全新教育模式正在逐步形成。2020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化“互联网+义务教育”,探索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推动城乡孩子同教育同培养。
“‘互联网+教育’,将让乡村孩子到享受更公平的教育。”张立钦说,互联网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其中“在线教育”等新型教学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在此基础上,张立钦表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培养一批“留得住”“下得去”“教得好”的乡村优秀教师,才是真正解决“乡村弱”问题的办法所在。
因此,张立钦建议政府加大乡村教育规划、落实发展乡村教育优秀人才政策,例如展开乡村教师定向招生、设立特岗等计划。“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乡村教育能成为浙江教育的新名片。”张立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