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

发布者:文明网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3-02浏览次数:10

一、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念与精髓

“两山”理念的提出与深化

“两山”理念,亦即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考察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时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同时,进一步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两山”理念的形成与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在地方工作的经历和实践探索密不可分,从陕西梁家河到河北正定,又从福建到浙江一直到上海,整整38年的历程,在中国的西部、中部和东部的山川平原大地上都留下了习近平同志的足迹。这种多区域、多层级并且跨越不同发展时代的基层与地方工作的历练与实践探索,是习近平萌发并且形成“两山”理念的重要源泉。

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再次去了安吉余村,总书记充分肯定了安吉的发展道路,指出“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并且再次强调,“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是互为依存、相互统一的关系。充分表明,善待生态、敬畏生态、保护生态,实质上就是善待和保护人类本身,是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之必须,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十五年来,“两山”理念已被写入党章,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念不仅体现了生态文明与生态优先的思想,而且也体现了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现代化发展的行动统领。“两山”理念本质上还涵盖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两山”理念就是坚持新发展理念。

“两山”理念的内涵与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念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绿水青山”并不单纯是指山水资源,还包括冰天雪地、海浪沙滩、蓝天碧云、清新空气、适宜气候等自然生态范畴,是对优良自然生态资源的形象概括。而“金山银山”不仅是指“绿水青山”本身的价值,而且更指“绿水青山”转化成经济与社会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念体现了三个相互关联的科学内涵,一是强调了作为“金山银山”的自然生态重要性;二是揭示了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统一性,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发展经济;三是蕴含了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这为具有资源生态优势的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如果将“两山”理念的内涵作进一步的拓展与引申,可以认为,不仅优良的自然生态,而且悠久的人文生态也是“金山银山”,也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念还可以抽象为三大思维。这是“两山”理念的精髓。一是底线思维。也就是不能以损毁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代价,尤其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的发展阶段,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来谋求发展。二是发展思维。底线思维并不排斥发展,而是追求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本身就是财富,是“金山银山”,是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源泉。在美好生活已成为广大民众普遍追求的新阶段,坚持底线思维就是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三是转化思维。“两山”理念内涵着转化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关键是要做好“转化”这篇文章,也就是做好将资源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这篇文章,使“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为了使广大干部群众更好认识和把握“两山”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还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阐述人们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互关系认识的三个阶段变化。大体是,在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的第一个阶段,人们往往会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也就是为了生存会牺牲环境。到了温饱问题解决后的第二个阶段,人们的认识会转变为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此时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就尤为重要;而到了小康社会和生活富裕的第三个阶段,越来越多的人会认为“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人类对生态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认识变化的三阶段阐述,既辩证又通俗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演变特征与规律。在第一阶段,经济发展难免会以环境牺牲为代价;到了第二阶段,经济发展就不宜再以环境牺牲为代价,必须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到了第三阶段,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实际上是相互统一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是相互融合的。当前,我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总体上已处在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转变过程中,其中相对发达的地区已进入第三阶段,因此,“两山”理念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普遍的统领性、适用性和极其重要的践行价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