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打造一支具有高度政治自觉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发布者:文明网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6-16浏览次数:11

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工作,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研究生教育工作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读深悟透重要指示,就是坚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高度引领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事业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因此,承担研究生教育工作任务的每一位导师,都应该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高度,自觉把研究生培养工作与民族复兴伟业相联系,把学术研究、知识贡献、人才培养融汇到民族复兴的洪流之中,在实现伟大梦想、伟大事业、伟大工程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每一位研究生导师应该坚守的政治自觉,也是当前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新任务。

增强高水平研究生导师政治自觉的迫切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这不仅指明研究生教育所处的时代特征、历史方位,而且指明了研究生教育工作应承担的政治责任、政治担当,这就要求我们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建设一支有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增强高水平研究生导师的政治自觉是由研究生教育的任务与性质所决定的。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顶端,承担着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以及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双重使命。要高质量完成研究生教育,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创新人才,教育者首先就要受教育,就应该坚持崇高信仰、远大理想,具有家国情怀,心中蕴含强烈的政治自觉,愿意为国家、民族培育优秀人才甘作孺子牛。就如黄大年教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

  增强高水平研究生导师的政治自觉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赋予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人格理想。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就要吮吸中华传统文化精粹。自古至今,物换星移,中华民族经历无数艰难险阻,但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已经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标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努力奋斗、保家卫国、建设家园,也从中孕育着坚忍、责任、担当的优秀品质,这是当前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精神财富,是每一位大学教师完善人格、修炼品质的思想与知识之源,并结合当前社会发展与国家振兴的实际需要,创造性地实践北宋哲学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确立这样的人生理想目标,不仅是对中国志士仁人人格坐标的描述,成为志士仁人努力奋斗的人格写照和精神品格,揭示了远大人生理想绝不是个人主观的臆想,因为“天地立心”要求个人努力奋斗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同时提出人生努力的正确方向,这就是为生民立命,也就是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把知识、学识回报人民、报效国家,在服务国家、人民利益中实现个人价值。

  增强高水平研究生导师的政治自觉,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认识与理性的把握。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结构调整对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也成为改变世界格局的重要动因,使单极化世界治理向多极化发展,多元文明更加凸现。作为高层次、专业化的研究生教育工作,无论是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要与世界学术进步保持同步发展,甚至要超越世界同行的科学研究工作。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却有他自己的国家,是有国家立场、民族立场。因此,这就对从事科学前沿研究、以学术为使命的研究生导师提出要求,既要鼓励、支持他们把学术研究融入到世界发展大局中,兼容并蓄,又要自觉恪守国家立场,取长补短、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国人,使自己的知识、能力在服务人类美好生活创建的伟大实践中显示科学的价值、真理的力量。

增强高水平研究生导师政治自觉的基本要求

  造就一支具有高度政治自觉的高水平导师队伍,就要认真研究当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把握重点,综合运用思想教育、教育法治、教师自律等多种手段,通过制度创新、条件保障等基本措施,确保研究生导师政治自觉养成的有效性。

  一是坚定根本使命。导师是研究生教育、成长的第一责任人,是承担研究生教育责任的“神经末梢”。每一位导师教要正确认识与处理好学生成人成才的辩证关系,要坚定不移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自觉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与担当。为此,我们在遴选导师工作中,必须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二是强化组织领导。不断增强研究生导师的政治自觉,需要强化组织领导,落实责任主体,为导师队伍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首先,全面加强党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领导,学校党委和学院党委不定期专题研究导师队伍建设工作,分析导师思想动态,选树一批以省高校优秀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为代表的先进导师。其次,学校建立教师工作部和研究生工作部,成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主体部门;开展校本支部建设、帮扶结对、党建+等支部建设,增强基层教工党支部战斗力;实行校、院领导一对一联系青年导师制度;再次,学校与学院党政班子签订廉政建设责任制,把提高政治自觉的责任与压力层层传递,传导到每一位导师身上,确保导师思想政治教育有管理主体、考核主体、责任主体。

  三是丰富教育内容。着力增强导师队伍的政治自觉,需要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各高校可创办省域内马克思主义理论讲习所,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线下线上、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学习,还可与农村文化礼堂结对,以服务项目为载体,用红色知识服务基层,为乡村注入“红色动力”。尤其是地方高校应当地文脉精华,挖掘区域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展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文化自信根基。

  四是创新管理举措。研究生导师是开展培养研究生的一个工作岗位,它不应该是一个荣誉称号。因此,在选拔与培养优秀导师、加强导师日常管理工作中,不唯论文、著作、职称、学历,而应注重导师日常教育教学中的业绩与表现,尤其考察导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受到研究生的欢迎、是否是研究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所需要的。

  五是拓展培养途径。增强研究生导师政治自觉,要让导师走出校园,在变化的社会中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活力与生命力。在培养导师过程中,既要为导师参与学术前沿交流创造条件,又要安排导师接触现实社会,增强服务社会的信心与能力,特别强调导师培养要融入到国家、省市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中,比如发展农村教育、补齐农村教育短板,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难点、痛点。我们成立全省首个乡村教育研究中心,与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幼儿园合作建设教师发展学校,选派导师担任教师发展学校副校长,组织教授、博士深入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建立教授博士工作站,把论文写在中小学幼儿园课堂中,在帮助改善农村学校办学质量同时,也为培养面向农村优秀职前师资提供一线经验。语言学学科组的导师认真贯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深入长三角区域农村、边远山区开展语言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以此为手段,开展乡村语言扶贫。艺术设计硕士点导师走进古镇、乡村,带领研究生一道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让纯朴的乡村成为师生成长的沃土,实现艺术作品与乡土文明的完美结合,有力助推建设美丽中国的实现。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必须把抓好研究生导师水平放在优先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曾用通俗的语言说过好老师的重要性:“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因此,我们必须扛起提升研究生导师队伍水平的使命担当,造就一支精业爱岗、具有高度政治自觉的导师队伍。

(作者系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