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舞出中国精彩

发布者:文明网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12-30浏览次数:11

“为纪念路易·巴斯德200周年诞辰,恳请您用高超的中国刺绣艺术为这位法国微生物学家绣制一幅画像,届时恭候您的光临!”来自法国的一个邀约,让湖州师范学院何晓霞刺绣学院院长何晓霞的暑假泡了汤。

  中国刺绣伴随着古老而神奇的历史文化舞动了数千年,法国刺绣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法国人缘何要舍近求远,邀请何晓霞担此重任?

  因为热爱所以执著

  53岁的何晓霞出生于沈阳的一个刺绣世家,自幼在母亲言传身教中练就刺绣功底,八九岁就可以独立完成绣品。

  1986年,何晓霞考入辽宁省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的一天,她看到电视节目上提到刺绣面临断代、后继无人的危机。“中国刺绣不能后继无人!”她立即辞掉工作,告诉母亲她要绣花。

  就这样,何晓霞重新拿起了绣花针,像小学生一样每天找母亲探讨研究。大概有十年的时间,她闭门谢客,每天除了出门买菜和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在研究刺绣,不停地临摹。

  2000年,何晓霞成立了自己的绣坊,发掘整理了传统刺绣中的50余种针法,在辽宁、江苏、山东各地挑选了几十位绣娘创作绣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起,何晓霞的《藏民一家人》《约翰》《待嫁》等一批绣品在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等多个大展上获得大奖,部分作品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小有名气后,她又被选送参加由国家文化部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联合举办的“刺绣国研班”进修,期间拜苏绣大师顾文霞为师,将之前所学技艺升华。

  何晓霞不拘泥于传统技法,在继承传统刺绣用折光来表达绣品内涵的同时,独创横向运针针法——“扁担针”,巧妙晕色,用丝线本身的色彩去表达,将西画的立体特点与绣线的折光特点相结合,并加入美学创作和绘画元素,同时根据绣品构图和效果所需,灵活运用平绣、网绣、衣线绣、掺针绣、打籽绣、垫绣、锁绣等不同绣法,充分展现辽绣色彩艳丽、构图粗犷豪放、构思新颖奇特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辽绣风格,把针法运用得犹如画笔一样自如流畅。2012年,她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评为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2014年,辽绣被列为我国十大绣种之一。

  世界丝绸之源的湖州,是一代绣圣沈寿的故乡。2020年9月,湖州师范学院蚕丝绸文化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经人穿针引线,与有意为中国刺绣传承传授的何晓霞一拍即合,湖州师范学院开办刺绣学院,通过蚕丝绸文化的抢救发掘、整理保护、传承创新、交流传播,推进蚕丝绸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向世界讲好蚕丝绸文化的中国故事。

  攀登刺绣艺术的高峰

  苏绣的淡雅,湘绣的传神,蜀绣的简练,粤绣的洒脱……一丝一绣,都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象征。尽管如此,但宫廷绣一直被业界认为是中国刺绣的一座高峰。

  宫廷绣是故宫制作收藏及使用的历代刺绣珍品,绣稿一般为皇帝审定,绣娘均是当时各地刺绣高手,其绣品分为三类:实用品、宗教用品和欣赏品。其中宫廷刺绣画为欣赏类作品,在宫廷绣中级别最高。

  历代传承下来的宫廷绣都采用天然植物及矿物质作为染色材料,长期存放在故宫的地库中,使这些民族文化瑰宝无法向世人展示与传承。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院织绣组专家宗凤英教授生前为解决这道难题,遍访国内刺绣大师复制宫廷绣刺绣画。2015年,宗凤英教授收何晓霞为关门弟子,希望她能来完成复制故宫博物院中珍藏的刺绣文物。

  在宗教授的言传身教下,何晓霞带领学生,经过3年多的工作,目前已复制出20余幅故宫馆藏国宝,被刺绣界誉为“宫廷绣复制第一人”。

  一件宫廷绣,半部中国史。有了宫廷绣的磨练,何晓霞指尖上绽放出无穷魅力,用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

  用针线讲述刺绣里的中国

  由于在宫廷绣中一举扬名,何晓霞先后受邀赴新加坡、日本、俄罗斯举办个人绣品展。

  2018年,她带着十幅绣品赴法国参加第二届当代中法艺术家联展,好评如潮。2019年7月,她在法国举办的“全球100名顶尖艺术家作品展”上,展示了花900个小时完成的绣品《拿破仑》:阴沉的天空下,圣伯纳山口积雪的陡坡异常奇险,年轻的拿破仑身骑飞奔的烈马,头戴斗篷,左手紧握缰绳,右手指向山峰,昂首挺立的烈马与镇定坚毅的人物活灵活现,把英雄的气概和史诗般的远征气氛渲染得一览无余。“挑剔”的法国人在作品前瞪大眼睛,不相信这是用丝线织出来的,他们由衷赞叹“这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何晓霞说:“这并非我个人有多大能耐,而是因为中国刺绣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法国人。”

  2022年12月27日,是法国近代化学和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世界上第一个研究狂犬病和炭疽杆菌的人——路易·巴斯德诞辰200周年。如何用中国刺绣艺术的多元特性与当代魅力,把路易·巴斯德表现得栩栩如生,用针线讲好中国故事?

  这个暑假,何晓霞足不出户,翻阅了《路易·巴斯德传》《改变世界的巴斯德》《巴斯德全集》等大量书籍资料,她一直在思索:是展现路易·巴斯德1881年因为在炭疽病研究中的贡献而获得法国十字勋章的情景,还是还原1882年他成为法兰西学院研究院士这一学者最高荣誉的场面?是定格1885年用他研究的世界上第一支狂犬疫苗成功救治男童,还是凝固国内外络绎不绝的患者慕名前来求诊治疗狂犬病的瞬间?是描写23岁的他获得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颁发的物理教师资格证书的喜悦,还是展现70岁生日当天总统给他颁发纪念章的自豪?

  “我要通过展示中国经典非遗——刺绣艺术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创新,传递中国文化历久弥新的内涵与魅力,让更多受众了解中国的艺术精粹。”何晓霞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