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功:拨开历史的迷雾 文化浙江与缙云黄帝文化研究论纲

发布者:文明网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1-17浏览次数:11


2021辛丑年,在缙云乃至丽水、浙江的大事年表中,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缙云仙都作为海内外炎黄儿女祭祀黄帝的又一重要圣地,是年7月获批国务院台办“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不久前缙云仙都黄帝祭典又被国家批准升格为省级祭典。作为参与论证研究的一份子和历史研究者,在分享这份喜悦的同时,也在思考缙云黄帝文化对文化浙江和文化中国的价值意蕴。

过去,论及黄帝文化及其历史渊薮,人们多将注意力集中于北方。近年来随着对地方性文化叙事的关注,以及各地考古发掘所带来的新发现,人们开始放宽研究和思考的视域,重新审视、解读包括黄帝在内的文献典籍中关于“五帝”等的传统知识构建问题。

在这个知识重新发现与建构的过程中,人们认识到,知识发现永远在路上。在中国南方向称江南文化腹地的浙江,黄帝文化在缙云的“横空出世”便是一个颇具范本意义的文化事件。说黄帝文化在缙云“横空出世”,这是就新时期知识发现的意义而言。其实,早在东晋缙云黄帝文化就被文化学者郭璞所注意,在唐代被张守节重新认识。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缙云黄帝文化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热心缙云文史的地方学者的发掘整理下,逐渐撩开她神秘的面纱。犹记得当时国内先秦史研究的许多著名学者,大都是怀着赵世超先生所表达的类似“疑问”:“到了张守节生活的唐代,黄帝或黄帝之后的封地却被认为是远在江南浙东的缙云县,岂非咄咄怪事?百思不得其解”。回顾这段新时期黄帝文化知识发现的往事,人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笔者要用黄帝文化在南方“横空出世”这样的表述语。由此亦更加证明了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层累的造成中国古史说”认识的伟大。当然,这样讲不是否认黄帝文化,对黄帝其人及其时代的认识可以存疑、待证,但并不妨碍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和立场去认识理解缙云黄帝文化这个事实。接由前叙,带着这样的疑问,2000年赵世超先生与中国先秦史学会孟世凯、张广志、詹子庆、刘宝才等诸位先生和当时正值人生风采华年的杜勇老师等一众先秦史专家来到缙云考察研究,并撰写发表了多篇后来引起广泛影响的缙云黄帝文化研究文章。因此,知识发现很重要。

如所周知,缙云是黄帝文化在中国南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身份识别,也是源远流长浙江文化中最具辨识度的文化标识之一。缙云作为中国黄帝文化南方故里,全国唯一一个以黄帝名号称名的县。对这个事情如何去看?尤其我们是研究历史,研究先秦史的,怎么去看黄帝和缙云的关系。

当然,研究这个问题,离不开文献和考古材料。顾颉刚先生曾分析,司马迁当年对待包括黄帝在内的五帝问题的认识,是采取了“二重证据法”,即“民间故事和书本(按,文献)记载”比而观之。太史公司马迁,一方面,从文献的角度,梳理了“百家言黄帝”;一方面,则亲身“西至倥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作了一番既问西东,又访南北的范围广阔的社会调查,真实记录下民间流传的黄帝故事和传说,正所谓“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清人金圣叹读到《史记》中的这段文字,感慨系之写下“此以自身亲历为断……所嫌诸书,但不深考,以今亲历验之,乃皆诚有。”翻检《史记》,我们知道《五帝本纪》为本纪第一,而《黄帝纪》又置于开篇书首,说明作为史家的司马迁是确信中华民族历史上,有黄帝这样一位文化智慧和力量象征的神人远祖存在的。

具体到缙云而言,如何理解和认识黄帝与浙江、与缙云的关系?我们知道,传说中的黄帝以及五帝时期,是中国由前国家时代部族社会向国家形态迈进的一个重要时段,这在学术界不存在大的问题。以史志所见浙江缙云黄帝文化遗迹及其文化价值立题思考,是试图从一个侧翼或个案探讨文化的“乾坤大挪移”现象,表述的理论化一些,就是试图研究一种文化信仰如何通过一种方式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进而实现了文化的旅行和传播。

窃以为,缙云黄帝文化的知识传播与旅行,所折射的信息恰是历史的第二重含义和第三重含义的叠加呈现(即第一历史是历史的本体,我们很难完全复原、完全认识,这就需要第二历史——知识的建构包括考古和文献的建构,努力走近和尽最大可能靠近历史,第三历史就是人类对历史的价值认识与判断)。从第一历史去看,黄帝研究或黄帝时代研究仍是一个迷雾重重,“同志仍需努力”的行行复行行过程。而从第二历史和第三历史出发,黄帝文化层累造成,根深叶茂。从文化的角度和意义来讲,缙云作为中华黄帝文化在南方的重要传播地和辐射地,无疑具有先天的文化品牌基因优势。

一、缙云黄帝文化的历史渊源

梳理缙云与黄帝文化的关联,有两点值得注意的地方:即一是历史的联系,这是从脉络上说;二是文化的联系。说到历史的联系,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提到一个重要事件——“颛顼氏”“缙云氏”不才子被舜流“迁于四裔”。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注“缙云氏”谓:“今括州缙云县,盖其所封也。”我们认为,这或许可以从源头解释何以黄帝传说流传于浙江,流传于缙云的问题。

翻检史籍,晋郭璞《山海经》注提到缙云“三天子都”“黄帝曾游此”。晋崔豹《古今注》,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亦保存有魏晋南朝时期关于黄帝到浙江缙云山、黄帝乘龙上天的传说。兹撮录如下:

黄帝炼丹于凿砚山,乃得仙,乘龙上天,群臣援龙须,须坠而生草,曰龙须。……龙须草,一名缙云草。

缙云山,《舆地志》云:永康县南忠义村下有石亭,长二十里,有缙云堂。即三天子都也。谢灵运记云:凡此诸山多龙须草,以为攀龙而坠化为此草,又有孤石从地特起,高三百丈以临水,绵连数千峰,或似羊角之状。

根据史传资料,缙云建县于武周时期,县既名缙云,则与“缙云氏”——黄帝自然关系甚大。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缙云县,万岁登封元年(公元696年),分丽水县东北界,婺州永康县南界置,因山为名。缙云山,一名仙都,一曰缙云。黄帝炼丹于此。”清光绪《缙云县志》亦载,缙云县于“万岁登封元年,分丽水县东北界,婺州永康县南界置”,因境内有缙云山(按,缙云山之名“(唐)天宝七载,有彩云仙乐之异,敕改今名(仙都山)”)故以缙云名。迄宋,这种认识相沿不改。

宋祝穆《方舆胜览》谓:

缙云山,在丽水县,旧传黄帝游仙之处。有孤石特起,髙二百丈,峰数十,或如羊角,或如莲花。有龙须草,云是群臣攀龙髯所坠者。仙都山,在缙云东三十里,谢灵运《名山记》:山傍有孤石屹然,高二百尺,三面临水,周围一百六十丈,山顶有湖,生莲花。《舆地志》云:即三仙子都。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记:

括苍县缙云山,黄帝游仙之处,有孤石特起,高二百丈,峰数十,或如羊角,或似莲花,谓之三天子都。有龙须草,云群臣攀龙髯所坠者。

凡此,说明浙江缙云黄帝文化渊源有自。也因此在文化层面上有了缙云对黄帝的庙祭礼拜。检校史籍和方志材料,缙云庙祭黄帝起始时间,却有如鼎湖之云雾,缥缈难考。据清光绪《缙云县志》记载,唐代在仙都建有“黄帝祠”,时任缙云县令的大书法家李阳冰篆额“黄帝祠宇四字”,后人相与摹写之。宋人胡志道曾有《黄帝祠宇李阳冰篆》诗礼赞:“李侯神仙才,宇宙在其手。古篆夸雄奇,铁柱贯金钮。标榜黄帝祠,字画气浑厚。”南宋时人王铚亦有:“行人鞠躬下马拜,仙都妙理吾能言。威神可畏凛如在,有台今亦祠轩辕”的诗句。因此,从所能考见的史籍文献,不难看出,至迟在唐代,缙云地区已有官方祭祀黄帝的活动,黄帝祠宇即其证。

不惟如此,不少学者如詹师子庆先生等都注意到一个现象:即缙云黄帝文化的发展与东汉以来道教的兴起,特别是东晋南朝和隋唐时期道教在南方的发展密切相关。翻检相关资料,宋人著作如《路史》《太平寰宇记》《初学记》《太平御览》等皆记载缙云有“缙云堂”,言之谓“黄帝炼丹处”。此外,元道士陈性定有《仙都志》传世,明人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记传类》载《仙都志》云:

仙都山,古名缙云山。按道书洞天三十六所,其仙山第二十九名。玄都祈仙洞,周回三百里,黄帝驾火龙上升处。山巅有石屋,世传为洞天之门。其山隐名不一,而曰独峰山、步虚山、童子峰,山岩有隐真洞,山麓有水仙洞,东有金龙洞、天堂洞、双龙洞、忘归洞、初旸谷,西有伏虎岩、翔鸾峰、灵龟石,练溪之下有小蓬莱、仙释岩、天师岩、东蒙岩、玉甑岩、杨郎洞、仙岩洞、梯云洞、鼎湖丹井。

《浙江通志·处州府》亦载:

仙都山,《仙都山志》古名缙云山。按道书洞天三十六所,仙都第二十九名。元都祁先洞天,周回三百里,黄帝驾火龙上升处。山巅有石屋,世传为洞天之门。《史记》载,缙云本黄帝夏官之名,张守节云:括苍缙云县,其所封也。《太平寰宇记》云:唐置缙云县,又以括州为缙云郡,盖以其地有缙云山故也。今县在山之西二十三里,《图经》云:唐天宝七年六月八日,彩云起于李溪源,覆绕缙云山独峰之顶,云中仙乐响亮,鸾鹤飞舞,俄闻山呼万岁者九,诸山皆应,自申至亥乃息。刺史苗奉倩上其事于朝,勅改今名。

从上引史志资料和目今所能考见的资料,不难看出,因着道教文化力量的推波加持,缙云黄帝祠宇之庙祭,至唐,可谓水到渠成。迄宋,据郑樵《通志》,缙云黄帝祠宇仍在。元代学者虞集《道园学古录》和清代《浙江通志》记载,北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黄帝祠宇扩建为玉虚宫,此后“连年敕修”,藏书家叶梦得游历缙云,撰《仙都观记》,看到“唐李阳冰为令时,书‘黄帝祠宇’四大字尚存。”南宋孝宗朝,时任参知政事的楼钥于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十月曾赴仙都祭拜黄帝,据其《北行日录》载:

二十日……渡溪,入仙都玉虚宫路。回顾南岸,石笋森列,有亭翼然。仆夫曰:此初旸谷也。中有石鼓,扣之有声,以既济不复往。路转山回,已见独峰大松夹立,清溪映带,眇视林间,有巨石屹据如雪,且行且观,遇道童问石之名……真使人忘归也。下行里许,益近独峰,峰之上相传有鼎湖,尝有巨莲,叶因风而下,石壁隐隐有车辙,世言黄帝由此飞升。塘曰:黄履,言遗履之地。地曰:静乐,言钧天至此。……是知此峰真众山之宗,非凡目所可窥测也。后山有石空洞,跻攀而上,一窦通明,昔刘先生于窦之外,横木为床以居,至今遗箦犹在,号隐真洞。……宫前有门,书祈仙总真洞天。是日行四十五里。二十一日癸卯晴……谒‘黄帝祠宇’李阳冰篆额,今留县庠。

据缙云当地学者项一中先生的研究,明万历年间,时任浙江巡抚常居敬曾率藩台、臬台等官员专程到仙都祭拜黄帝,并遗墨“鼎湖胜迹”传世。迄清,黄帝祠宇已是断壁残垣,清末已无迹可寻。

放宽历史的视界,从全国范围看,对黄帝的祭祀,最早从《尚书》记载“有虞氏褅黄帝”,到《礼记》所记“夏后氏亦褅黄帝”,及《史记》载战国初秦灵公“祭黄帝”,至汉、唐、宋、元、明、清的皇朝庙祭,祭黄活动遂成为一项定制。具体到缙云而言,明确史有载记的官方祭黄活动,目今只能追溯到隋唐这样一个大时段范围,其后历宋元明清以及民国,缙云祭黄时续时断。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缙云县与浙江省历史学会合作开启黄帝文化研究之旅,1998年缙云举行首次黄帝祭典。2000年10月,缙云县人民政府与中国先秦史学会合作举办全国首届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自此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成为缙云祭黄活动的显著特征。经过二十多年的挖掘和研究,缙云祭黄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祭典文化——南祠祭黄。直入苍穹的仙都鼎湖峰为黄帝信仰和黄帝文化深入人心,提供了一个典型的具象化的不可替代的文化标识。

二、缙云黄帝文化的价值认识

黑格尔曾说:“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黄昏到来,才会起飞”。意思是说,对一个历史现象或事物的认识,需要等到这一过程结束之后才能看得清楚些。对缙云黄帝文化的价值认识与反思也是如此。

作为中国南方黄帝文化的研究中心、祭祀中心和辐射中心,应当说,缙云的黄帝文化研究,一开始就是高起点学术研究,高站位思考谋划。缙云县与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先秦史学会的合作,就是这种高起点、高站位的生动体现。在中国先秦史学会的大力推助下,缙云黄帝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精神进行学术探讨和文化研究,双方先后举办了四届全国规模的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今年——2021年是第四届),极大地增强和凸显了缙云作为中国南方黄帝文化传承地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多年心血,玉汝于成。2011年5月,缙云黄帝祭典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7月,缙云仙都景区获批国务院台办“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同月,缙云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经“国清组”(全国清理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升格为省级祭典,祭典主办单位正式变更为浙江省人民政府。由此形成了陕西黄陵、河南新郑和浙江缙云三地共祭轩辕黄帝、礼敬华夏人文初祖的全国祭黄祀典格局。

有鉴于此,充分认识缙云黄帝文化对文化浙江建设和建设中国南方黄帝文化重要窗口意义重大。

缙云举办的祭祀黄帝活动,吸引着海内外炎黄子孙纷至沓来。这种对黄帝文化的信仰是将祖源认同与文化认同合为一体,早已超越单纯的血统探源,而升华为一种文化的寻根。黄帝既名号以轩辕,又号有熊氏、缙云氏、帝鸿氏、帝轩氏,折射出黄帝族系来源的多元性,表明黄帝族本身就是一个部族融合体。《国语》所谓“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十二姓”恰是部族融合的反映。凡此说明黄帝文化在地域上的广布性和多样性。

由有虞氏禘黄帝,夏后氏禘黄帝,到司马迁《五帝本纪》以《黄帝纪》为第一纪,到历代祭黄,近代以降,民主革命志士为唤起民众,以黄帝子孙相号召,《黄帝魂》等书和文字再一次聚焦黄帝,并以黄帝纪元为革命主张。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共同祭祀黄帝,以黄帝文化传人砥砺民族斗志等等。凡此种种,说明了黄帝文化具有穿越时空的巨大影响力。黄帝信仰整合了民族的统绪,使中华民族各个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归属,起到了巩固中华共同体的作用。因此传承黄帝文化,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无疑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此观之,不难理解发生在浙江缙云的中国南方黄帝信仰及其所形成的黄帝文化,毫无疑问,即是在部族迁徙和文化播迁与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集团文化记忆与文化信仰的具体体现。

黄帝文化及其信仰从上古三代流播影响迄今。笔者浅见,其价值意义有两点:一是农耕文明下,积久形成的众志成城,抵御自然和人为灾害,抗争不屈的民族凝聚力精神;一是黄帝文化在部族融合过程中,历史层累的创构所赋予黄帝的那种面对危机与困难,坚毅果敢、自强不息、创新发展的伟大品格,已深深沉淀在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里。由此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底气与根基,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价值本源。也因此,黄帝“修德抚民,始垂衣裳以班上下”“舟楫之利,以济不通。服牛乘马,以引重致远”的人文初祖、上古圣王形象,为后世树立了一座典范人格的道德丰碑——黄帝文化信仰。

据史学家常金仓先生的研究,中国古代存在丰富的“典范政治”资源。其中黄帝文化,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集中反映了华夏文明初始阶段文化英雄的典范政治色彩。研究黄帝文化信仰,有益于从新的视角审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我们知道,中国政治传统或者说中国文化的本色、要旨:不在“规范”而在“示范”,不在“命令”而在“教化”。即传统社会是以树立道德标杆和榜样,追求建立贤人政治、典范政治为它的价值诉求。在典范政治目标的影响、作用下,古代中国形成了“法先王”“见贤思齐”的重要政治和文化传统,形成了“述往思来”“鉴往知来”的历史思维特点。

作为一种历史的传承、文化的延续,黄帝文化信仰所凝聚的伦理价值观念、典范政治要义,至今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现实之中,存在于人们的头脑和思想中,它承载着历史,表达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和知识重构。这样一种以先贤为表,“以身作则”,教化人心,注重风化芳臭的政治传统和文化思维,使得黄帝信仰的文化意象经由工具伦理的诠释,达到一种高山仰止的德性伦理层面。

三、浙江黄帝文化名片与文化形象塑造:意见、建议

如所周知,文化名片与文化形象是一个地方外在面貌和内在性格互为表里的统一。它既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个性的印证,也是一个地方文化理念、行为和景观的外在表现。一般意义上说,文化形象包含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形象,是物质层面。它包括相关建筑的布局及其建筑风格、基础设施的状况和水平、经济实力及社会公共秩序状况等。目前的缙云黄帝祠宇主体建筑,无论是规模还是建筑风格,与升格后祭典的硬件要求,应当说基本匹配,问题主要还是在与祭祀大典配套的一些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考虑到祭典升格后,随着缙云——中国南方黄帝文化故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人数总量势必会呈几何级数增加,现有的观礼场区显然无法容纳,对此应请专业团队(除却专业设计人员,还应有文史专家、文博专家参与把关)早做预案和规划。

——第二层次形象,是制度层面。它包括相应的体制机制问题和社会治理层面所展示的服务水准及其所透射出的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等方面内容。仙都景区周边环境的整治和祭祖接待服务能力的提升,仍需进一步加大力度,要有相应的制度跟进和措施保障;将黄帝文化典范政治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清廉浙江、法治浙江、平安浙江、幸福浙江建设的重要内涵。

——第三层次形象,是文化层面。是指居民言行、人际关系、风土人情等所折射出来的民众素质和观念。这是就一般层面而言,站在浙江省建设中国南方黄帝文化辐射中心、祭祀中心、研究中心的高度看问题,文化形象很重要。浙江缙云黄帝文化流传久远、滋养民族、影响后世,黄帝文化不仅是文化浙江的金名片和重要文化印记,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转化的重要抓手。应当把黄帝文化这一具有标识性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资源发掘好、传承好、保护好,要充分认识到黄帝文化的生命力在民间、在群众,因此相关社会和文化工作,要与黄帝文化濡染乡风民俗建设有机融合起来,提升民众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总之,轩辕黄帝作为大至浙江、中及丽水、小到缙云历史文化传说的地标性人物和典范文化形象,在文化名片和文化形象塑造方面,在上述三个层次都有诸多大量工作要做。这里引申一个话题:

笔者注意到缙云黄帝文化学者王达钦先生总结有缙云黄帝文化六大特征,其中“地域性”“连续性”“凝聚性”印象深刻,藉此也谈谈我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地域性:即浙江缙云是中国南方黄帝文化三大中心:辐射中心、祭祀中心、研究中心,更为突出的是已成功转化为浙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脉的新时代文化高地。接下来的工作是如何充分发挥三个中心的效应,发展好、传承好、创新好这一文化高地,使之具有经典性和不可替代性。

连续性:缙云官方祭祀轩辕黄帝自唐以来赓续不断,形成了以祠宇庙祭为特征的黄帝祭典,改革开放以来,黄帝祭典在传承中发展,2021年成功升格省级祭典,相信浙江会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越办越好。

研究性:或曰学术性。缙云黄帝文化研究起点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缙云党政领导和地方文化研究者这些有识之士与浙江省历史学会,特别是与中国先秦史学会的合作,使缙云黄帝文化研究一开始就是以学术研究的高站位思考,事实证明,地方文化研究必须借助和站在学术的肩膀上,才能行稳致远,取得成效。这是一条文化建设的重要经验。

关于研究性,这里再借缙云岩画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今年7月受缙云县委县政府的邀请,在缙云黄帝文化研究院杜卫建院长和柯国明同志的悉心安排下,由笔者带队会同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院考古所、古代史所、历史理论所和浙江省部分文史研究专家一起专程赴缙云考察岩画遗迹。考察和研讨过程中发现缙云岩画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岩画多分布在山前;二是岩画不是立体展示,而呈一种平面分布;三是岩画多系抽象而少具象。岩画所呈现的山前、平面分布特点,似更多地反映、体现出岩画的祭祀属性。试想一下,在空旷的山坡,日出阳光可能首先就照到这一块。岩画直面苍穹,显然它不是给普罗大众看的,在考察现场,岩画带给我们的直观认识,即它是信仰。我们知道,在中华文化的主流形态中,第一个就是天命信仰,而缙云岩画带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认识——对天道大自然的敬畏。在走山爬坡的一路考察中,发现的岩画有疑似日轮状图案,有疑似羽人,疑似云梯(天梯),疑似星图和疑似农耕器具耒耜状图案等等,考察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即仙都鼎湖峰面朝黄帝祠宇大殿的峰顶崖壁上,竟出现了与岩画耒耜形状相类的图案。当然这是一个巧合。从文化的视角看,却很容易使人联想中华农耕文化的代表黄帝,以及缙云氏黄帝羽化升仙的传说。也因此黄帝文化总能带给人们一种常说常新的感觉和认知。当然由于岩画年代很难确证,且时间明显不一,甚至还有今人刻画的现象。但无论怎样,必须尽快启动对缙云岩画的立项保护,值得肯定的是缙云县博物馆在原馆长王琼英的带领下和文史学者项一中、岩画爱好者胡玉丰等的参与下,前期已经做了大量的实地普查工作,现在要做的就是摸清家底,保护先行,做好图录,推动研究。

凝聚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物质层面。建议以陕西黄陵、河南新郑和浙江缙云仙都三地沿线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黄帝文化资源为主干联合创建国家文化公园,通过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生动呈现黄帝文化所蕴涵的中华民族独特的伦理文化、祖宗信仰和天道信仰及其价值理念;二是精神文化层面。缙云凭依中国南方黄帝文化祭祀、研究和辐射中心的优势,2021年成功获批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和祭典升格。要以此为契机,将缙云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浙江文化印记的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又一精神家园和文化圣地;三是大众生活层面。这里不妨展开一谈:

即缙云黄帝文化研究院不仅要做好历史文化的宣传、发掘和整理工作,还要做好黄帝文化中健康养生这篇大文章。充分依托养生福地丽水绝佳的绿色山水自然环境,建设中国南方黄帝文化养生福地。需予说明的是,康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健康养生。而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孕育产生新内涵的涵盖范围较广的包容性概念。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康养要兼顾生命的三个“度”:长度(寿命)、厚度(精神层面)、自由度(生命质量)。从生命的三个维度的认识出发,可以说,康养涵括了人生的各个年龄段。据《中国健康养生大数据报告》分析,如今18岁至35岁的群体已经占据了康养运动群体的八成。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汇成一股新的康养浪潮,成为健康养生群体的生力军。一种全新的康养概念:全龄康养正在颠覆我们的传统认知。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新理念、新认识,国务院制订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康养小镇”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健康产业为核心,以生态环境为旨归,将健康、养生、养老、休闲、文化和旅游等多元功能融为一体,形成以绿色、生态康养为特色的文明新业态和新发展模式。

以历史为基,从文化的角度看问题,无疑是黄帝文化研究应予坚持的方向。要把黄帝文化提高到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高度和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高度,重新加以认识。

浙江缙云拥有优越的山水自然生态禀赋,一流的历史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黄帝文化注意力品牌基因优势。在中国先秦史学会的学术引领和关心助力下,已成为世所公认的中国南方黄帝文化辐射中心、祭祀中心、研究中心。值此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获批和仙都轩辕黄帝祭典升格之际,提出建言和建议:在三个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创新建设好第四个中心!即将浙江缙云打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根脉展示中心,使之成为文化浙江独有的新时代文化高地。认为,这既是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要求,在浙江、在丽水、在缙云实践的行动体现。

衷心祝愿美丽的缙云深耕细作“黄帝文化”这块金字招牌,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新时代,创造出传承中发展与发展中传承的文化传奇和经济传奇!


关闭